[百侯风俗]百侯传统丧葬风俗
2025-05-07 09:02
发布于:广东省
■青匆碎阅 / 文
百侯的传统风俗有很多,丧葬仪式是其中一种,且鲜见于文字。我自小在百侯农村长大,见过、参与过许多丧葬仪式。仅以此文回忆85-96年间经历过的一些百侯丧葬仪式。离乡三十载,仪式的一些细节和程序不一定完全对。
[开孝门]
当长辈弥留之际或驾鹤之时,亲属或殓葬师会为长辈换寿衣、化妆、梳头发、穿鞋袜。寿衣都是黑色、靛蓝、青色,白色领口、袖口,似乎是大开襟长衫,还有一顶帽子,不确定是否有裤子。长辈逝世后,其家人要准备两样东西:一是陶瓷药煲用作开孝门。由殓葬师口中念念有词(大意是让逝者安息、阴阳免扰、保家人安康)后砸地上摔碎(传说避邪煞),随着瓦煲落地碎裂之声,子女亲友们才啼哭起来。这哭声往往是以“涯个娭。。。”“涯个爷。。。”开头,响彻大院。不管以前和长辈相处得怎么样,这哭声听起来都是那么撕心裂肺。二是装一些水,这水要孝子头戴雨笠,穿上草鞋,手拿竹火把,到附近河里提回来。到了河边,孝子要扔几个硬币到河中,叫买水(不知具体缘由和典故)。孝子背手向河里舀一勺水,回到家里为逝者面上额头随便拭几下,寓意让父母清洁到泉府报到。
[治丧小组]
亲房和左邻右里获悉后,已自发来到孝家帮忙。征询孝家意见后,选定一位亲房长辈主事,由主事组建治丧小组,打理丧葬事宜。治丧小组又分买办组,负责香纸保定鞭炮食物等采买;礼仪组,负责通知孝家亲友、接待孝家亲友、收取和登记白金香仪礼品;后勤组,负责借和洗桌椅碗筷、洗菜做饭等事务;主事根据孝子家庭情况,统筹一切治丧事务,安排丧葬礼仪厚薄。治丧组推选一名善书写的人负责文书,负责登记费用收支和写挽联等一切需要书写事务。如果逝者是女性,须写讣告谍文通报娘家。送讣告叫报生(为何叫报生不详)。据说,以前女的逝世后,娘家人没到是不能安葬的,除非娘家人很久没联系或联系不上的。
[灵堂布置]
开完孝门,亲友或殓葬师才把逝者移到大厅。亲属事先把厅堂收拾干净,铺上竹笪(类似凉席的竹篾编制品,平时用于晾晒谷物,当然用后也就弃之),上面挂纱帐。按面向大门的方向,男人放置在左边、女人放置右边,垫好枕头,戴上帽子,头向内,头顶点燃一盏煤油灯。这灯叫引路灯。脚向外,把逝者两脚放在一张小椅间。这椅子叫绊脚櫈。据说引路灯是阴间地府黑暗,给死者照亮行路的;据说绊脚櫈是防“天猫”用的,人死后如遇到“天猫”会站起来行走,碰撞到人或大物件时,会死死抱住不放,有绊脚櫈尸体就不会站起来行走。当时听得毛骨悚然,总是躲到大人后面,更不敢独自出入大厅。
厅前隔着纱帐放一张八仙桌,面向大厅从里到外依次摆放长辈遗像、对烛(或煤油灯)、三杯茶五杯酒、满满一碗米饭(树立插着三支香)、一整只煮熟雄鸡(“倒头鸡”)、其他祭祀(芋头粄、饭蒸、羹、面是必备,不太记得是否还有肉、鱼、斋果)。说来话长,但是这些事在农村已是驾轻就熟,一气呵成。不一会,殓葬师就带着锣鼓、仪帐、孝服麻布等配套用品而至。文书按礼俗会用青色或黄色或红色的纸写一副对联和正方形纸写“孝、严”或“孝、慈”,分贴在厅堂、大门口两旁墙上。“孝、严”表示逝者是男性,“孝、慈”表示逝者是女性。纸的颜色也有讲究,青色表示逝者男性;黄色代表逝者女性;如果是红色,表示逝者起码90岁以上高寿。这时,孝子贤孙们则披上黑色长衫,胳膊按男左女右的规则扎上麻布条;女婿、外孙子女等披上麻衣,胳膊扎上黑色或白色布条,守在灵堂前。仪帐一挂、对联一贴,整个灵堂就更显肃穆和阴森。
[吊唁]
大鼓摆在大门口,派一青少年看守,逢亲房好友、邻里左右来吊唁,青少年则擂鼓三响。我常常被派到干这活儿。鼓声一响,灵堂即刻哭声一片,催人泪下。如果来吊唁者是逝者娘家人,长子还需到大门口跪拜泣迎,表示对母亲照顾不周的愧疚。如果是子女外地赶回来赴葬,则由门口一路哭喊着奔入。吊唁者或送香纸或送鞭炮或送布匹一段,且只能从大门口进入。送香纸鞭炮者,一般是邻里亲房;送布匹者,一般是至亲姻亲。吊唁者上到厅堂,先是焚香鞠躬三下,再在灵堂前的焚化炉点上几张草宝或冥币,然后劝孝子贤孙们节哀保重。孝子贤孙们才渐渐停止了哭声。礼仪组有人来接吊唁者到旁边喝茶歇息,并给吊唁者肩膀挂上一段白线和绸带。吊唁者一边低声和熟人打招呼,一边听礼仪组介绍逝者生平近况和死因,然后交些香仪款。礼仪组会把亲戚送的各种花色的确凉轴布(一般不会是红色),贴上根据送轴布亲友的身份和意思写的挽联和挽条。挽联一般四个字,表示逝者的生平、成绩和美德,以及亲人哀思等,或歌或泣或叹或惜。挽联内容诸如“难忘淑德、永记慈恩、难忘手泽、永忆天伦”“一生功德、千古留芳、草木含悲、白云挥泪”“福寿全归,鹤驾西天,松柏长青,草木悲伤”“驾鹤仙去,音容宛在,夜月鹃啼,松柏风凋”“碧落黄泉,含笑九泉,俭朴家风,千古流芳”“淑德可风,名留后世,驾返瑶池,永垂不朽”等等。挽条分上下两条,右边为上联,左边为下联, 上联常用“悼念XXX”,“沉痛悼念XXX”,或“某某某千古”;下联常用“XXX敬挽”、“XXX泣挽”、“XXX拜挽”。挽联挽条写好后,礼仪组安排人粘到轴布上。轴布两头卷起各缝一条管洞,用小指粗的竹竿穿过去,再用包装绳扎在两米多高的粗竹竿上,树立在下堂或大门口,像林立风帆又像五彩旗帜,可谓轴文旌表,十分荣光。小时候,我喜欢逐副观赏挽联,觉得写挽联的人非常有才华,毛笔字又好,写的挽联也非常贴切逝者。初中时的周末,我偶尔也被分派去扛轴布。
[踏地方]
话分两头,开孝门后,地理先生根据逝者生辰八字,确定入殓、出殡、下葬等吉时吉日,以及需要回避的相冲生肖,然后带着孝子和圹夫,点着香去山上“踏地方”(即选择葬埋地方)。至于怎么选择,对我来说还是个迷。定了地方,圹夫就马上开工挖圹。当然,有些人到了六十岁以上年纪时,会提前选择地方,做好“生基”(即活人墓),待百年归寿后,扒开石碑,棺材就可以塞进墓地。如果老人家早前备有棺材的,这时也会从他们家阁楼搬下来搽拭干净。如果没有准备的,会从街上寿品店买回来。棺木材质各有千秋,形状就几乎是全国统一的,油漆颜色一般是深红或纯黑,两头写上“福、禄、寿、喜”之类吉利的金字。
[题谥号]
逝者入棺前要起“谥法”号,也叫题谥法。谥号即墓碑上的XX孺人、XX公,能高度概括死者一生行为品德的名号。女的要娘家人题谥法号,男的要请亲房长辈题。题谥法时,摆方桌和椅子一张,桌上陈列斋酥果品、美酒等。另备红盘一个,盘内放利是、新笔、红纸等。题谥人坐在椅子上,孝子面向题谥人跪在桌旁,双手托举红盘求题谥号。如果孝子不肖,虐待父母的,题谥人久久不下笔,让他长跪以教训一番。题完后说些好话,并把笔丢在地上。其他亲友则扶起孝子。
[大小殓]
由于人死后一二天尸体容易腐化变质,一般死后第二天或第三天早上出殡。尸体收棺入殓前,孝子贤孙要轮流看守尸体,并间中往锅头改成的焚化炉里添加纸宝、冥币,保证火苗不熄灭。这称为守孝。一说是看守孝堂免得“天猫”降临;一说是免被禽畜耗子咬坏尸体,愧对亲灵;又说是陪伴亲人一程。此则很重要,目前仍照奉行。入殓分大殓小殓,小殓就是尸体装入棺材,大殓是把最后一块棺材板盖上并打上封棺钉。具体小殓是怎样的过程,由于没有见过,无法描述。小殓完毕是堂奠,相当于告别仪式。孝家及亲戚朋友齐集于孝堂,蜡烛高烧,孝子点白烛,亲友烧红烛,孝子最先行奠,孝孙、侄、外家依次排列。在收殓师引导下,绕棺走三圈,三磕三拜,以示告别。当然,孝子贤孙们也是哀嚎不断,不过更多的是女人的哭声。
大殓前,收殓师还要做一个阴阳分隔的“割交连”仪式。孝家得提前准备几十枚硬币给收殓师。收殓师拿一串白色缝衣线,一头连在棺材上,另一头让跪着的子孙一人一根牵着,其中一根拴在装硬币的的袋子上。收殓师手持一把菜刀,嘴里叨叨说一串吉利话,大意是“某某公/婆,生为人来死为鬼,死者安息,家人保重。现在进行割交连,自此阴阳两隔互不扰,大道朝天各走半边。割下交连,子孙赚大钱;阴币给你带去做买路钱,阳币留给子孙起高楼。。。”,收殓师间中用刀拍拍棺木。待收敛师把白线隔断,硬币落地声响,孝子贤孙哭声再起。收敛师把散落地上的硬币分阴阳面归类,阳面分给孝子贤孙一人一个,阴面也不清楚是放入棺木随逝者而去还是收殓师代收。割交连后,收敛师们把最后一块棺材盖盖上,用封棺钉固定。大殓时,锣鼓喧天、哀嚎震天,锣鼓声和哭泣声交杂奏响一曲连绵不绝哀乐。甚至有些孝子贤孙痛不欲生哭晕过去,亲友就扶孝子贤孙起来。按规矩,无论大殓小殓,凡与逝者生肖相刑相克者,都不可以在现场观看,更不可参与相关事项,否则易给自身招致晦气。一般家属都会给逝者买一座竹子和彩纸裱糊的五彩灵屋,屋里还有一男一女的奴才和丫鬟,做得惟妙惟俏。在盖棺后,五彩灵屋会在天井焚化。
[做斋]
有些孝家当老人亡故之后,逝者还山前一天会请和尚尼姑、锣鼓中军做斋,亦叫做佛事,以超度亡灵登天。富贵人家做斋有做双场,一场僧一场尼的;一般家庭,只请一班做一晚,遵从父母遗愿,聊尽孝思。和尚或尼姑几人,响铙钹念佛经,在灵堂上环棺木而行(印象中是小殓后),孝子全家跟着僧尼走,一晚要走几次,名为送亡灵上西天。这是孝子孙最辛苦的环节,孝子孙要边走边跪拜还要边在佛钟内丢钱,一块两块钱则随意,僧尼走越久,钱丢得越多,直至僧歇经停。据说,做斋项目有几套:开光、超亡魂、走西方、哭主、担关钱等,女死加打莲池、拜血盆,尼姑加“鲫鱼穿花”等等。众僧和经合唱,音调和谐,动作多变,形成热闹场面。小时候只顾看热闹,根本分不清节目哪跟哪,也忘记了灵堂的阴森恐怖。回想起来,这些名场面其实是表演给群众欣赏的糅合神话传说、经调节奏与民间舞蹈艺术、杂技武功的节目,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。印象中,做斋的场面只看过两三场。
[出殡]
出殡即死者还山,一般是在早餐后出殡,大约7:00-9:00。当天早上,所有亲戚、邻居、送孝亲友、收殓师傅、锣鼓团队、扛轴放炮者、僧尼等等都一起用餐。虽席开十几围,但也难不倒后勤组。芋头粄饭蒸羹已提前做好,香菇焖鸡、腐竹焖五花肉、蒜苗炒腊肠、兰豆肉片、蒸鱼、炒粉炒面等,可以说比过年还丰盛。当开宴半晌时,孝子穿着孝衣,在大门槛上向内外亲友一拜跪谢,然后一路啼哭走进孝堂。孝子全家则在孝堂用箩筐盖一个簸箕,摆上菜肴,一家共吃,叫吃团圆饭。餐毕,长子一手拿插箕,一手拿小扫把帚,到每张亲友席扫些骨头餐渣到插箕里。我至今也不明白扫餐渣这个步骤是什么寓意。
早餐后,收殓师用两根胳膊粗的木杠,夹在棺材两侧下边,两头各用一条拇指粗的长麻绳,缠住木杠,再用一根50公分长的短粗杠绞紧,然后抬出外大门放在两张条櫈上,盖上五彩丧帷掩盖。收殓师引导孝家为逝者举行饯行,再次拜别逝者。一切准备就绪,锣鼓声再次带着孝家哀伤的哭声响彻云霄。鞭炮从灵堂开始响起,抬棺人抬起棺材时,要把置放棺材的条櫈蹬倒,说是避免逝者灵魂还留下没走。担鞭炮的人走在最前面,每隔一段路,就解开一串鞭炮在路边。紧跟着是一位长者阿姨,点一把竹竿火把在前面开路,然后是长女婿身穿白衣,擎铭旌(以女婿名义写一些象征着逝者生平的荣耀与哀思的旗帜。没有女儿的人,旗帜怎么安排就不得而知)先行,挽轴、花圈(其实只是桉树或相思树枝条卷成的圈,并没有花,有也只是纸花)、中军、锣鼓、和尚或尼姑随后。孝子捧神主牌或遗像,然后是抬着棺材的收殓师和孝家及送行亲友。抬棺一般是4个壮汉,富裕人家用8人,另有4个子侄辈帮助扶灵。尸体加上棺木起码两百多斤,压得抬棺杠都弯了。按风俗,棺材出了门是不可停歇的,哪怕从孝家到墓地几公里远,抬棺人最多也只能换个肩。一路上鞭炮声、锣鼓声、啼哭声交杂在一起,浩浩荡荡。
到墓前,孝子简单检查圹洞情况,收殓师看时辰和方位将棺材推进圹里。封圹后,主葬人要说吉利话,掷粮米,孝子媳孙等用衫襟装粮米,带回家中放进米缸里。然后再择吉日“完盆”,即用水泥沙等封住圹口。亲友送葬返回时,要在山上折些树枝、灌木条带回,寓意带“柴(财)”归,并在大门口洗红柏叶水表示红吉、除秽。
孝家安排回礼,回猪肉、香糕、利是、针线等,打发平安回家。丧礼就算完成,大院子又恢复正常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